北京顺义县的白各庄有个肖老,他挺懂得经济、经营的道道。 1982年夏天,他到北京办事,天气热得不得了,他办事办到傍晚六七点钟,渴得嗓子冒烟,可跑遍整个一条街也买不到一根冰棍儿。他边找解渴的地方.一边发牢骚,发着发着,他来了点子。
他想,我们是消费者,可我们也是冷饮的生产者呀?整个一条街,这么大热天,这是个多么大的冷饮市场呀!我们为什么不能把我们产的冰棍拿到北京来卖呢?我们村紧挨着北京城,交通很方便,开车不用一小时就到了,这么好的地理优势,不利用不是白白浪费吗?
于是,他来到东四一家冷饮店,把他的想法对他们说了,还特别强调保证质量,保证卫生。店里经理双手赞同,愿意。与他合作,并说你们来多少货,我们就代销多少。
肖老喜出望外,很快肖老经营的冷饮厂生产的冰棍便进城了。 1983年,仅卖冰棍一项就盈利两万多元。
后来,由于他的这个点子打开了他们厂在北京的销路,企业得到了很大发展,他们添置了新的设备,产销两旺,收益也增多了。
这位乡镇企业的经营者,就善于伺机捣虚顺手牵羊,他能够在若大的北市找到冷饮市场的若大的“虚”来。但光能找到薄弱环节还不够,还必须结合自已的特点、实力,借此捣虚一下,这样顺手就把羊牵回来了铆。